回到北京跟某人團聚差不多快一個月了,迫於疫情而分開的這小半年(約八個月)雖然各自都在所屬城市有著該要處理的工作,卻從沒覺得心裡踏實過。接受隔離14天後,某人驅車來到離市中心大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防疫酒店接我,上車見到他的剎那,頓時有恍若隔世之感。這是我們婚後分開最長的一段日子,也是最特殊的一段日子。
.
台北與北京的距離是三個半小時的飛程。過去,我每個月都要往返一趟,在台北待個10-14天處理工作,然後再飛回北京。離開台灣12年,因為職業屬性關係,我以北京為據點飛往世界各地的城市,也在大半個中國跑來跑去,直到40歲那年才轉做時尚KOL同時寫作,變成固定往返台北的模式。
.
照理說,我跟某人早就習慣「聚少離多」,也早已適應家裡總在某些時候少一個人的感覺。但也許我們都錯了,人之所以習慣或適應聚少離多是因為他知道離開的人過一段時間「絕對」會回來,所以安心。
.
但疫情卻改變了這種安心。分開八個月後再次見到某人時,我跟他說:「對不起,久等了。我應該早一點接受隔離,早一點回來的。」
.
因為在北京,他只有我這麼一個親人。
.
日劇《四重奏》裡有一段金句。別府問小卷:「什麼是夫妻?」小卷說:「夫妻就是......可以分開的家人。」夫妻是家人,但不存在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;夫妻,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家人,那麼就可以選擇在一起,也可以選擇分開。
.
看劇時聽到這句話,我覺得沒有錯,把這句話從劇中拉出來,也成立。爾後,我試著換個角度思考:「說出這句話的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心情?」
.
忽然間懂了:他其實是希望自己選擇的那個人是不會分開的家人。
.
到家後發現屬於我的一切都定格在年初回台北前的樣子。衣櫃裡的冬衣,化妝台上當時才剛拆封的乳霜。許多跡象表示,某人就這樣放任著維持住屬於我的部份。這屋子,在等著女主人歸來。錯過了春夏沒關係,接下來好好度過秋冬。
.
#katesmurmur
.
/ 你是對方不想分開的家人嗎?